院庆征文

院庆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庆征文 -> 正文

感恩学院 走出国门 开拓视野——加拿大留学记事

发布日期:2024-08-30


作者:高山行

(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202488日)

 

留学项目的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人心,中国教育、科研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作为当时管理学界领头羊的西安交大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是国内非常重要的中国-加拿大CIDA项目(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简称CIDA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地之一。这个项目为中国国内各高校培养了大量的硕士生、博士生,其中联合培养博士共四期。项目的后期是支持西安交大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的老师,前往加拿大各有关大学开展为期4个月到1年不等的访问研究。当时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的老师,几乎按照不同的时段,都前往加拿大相关学校进行了访学和交流。

通过交流和学习,大家都有很多收获,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交结了国际学术界的朋友或者合作者。期间个别教师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加拿大或者美国,一些教师回国后也因故调离了西安交通大学,前往国内各地不同的高等学校,但大部分教师还是留在了西安交大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为学院后来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是1994年中-加博士班的第四届学员,师从陈金贤教授。199812月在西安交大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毕业,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因为我当时的研究背景偏向于知识产权(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因此,经向学院申请并获批,于19992-6月前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商学院(Faculty of Business)、法学院(Faculty of Law)访学,师从Rolf Mirus教授,获得该校博士后证书。

因是初出国门,虽然只是呆了4个月,但对一个长居陕西的人来说,这次走出去还是印象非常深刻的。

(和Rolf Mirus教授在一起,1999年)

 

教学上不一样的感受

在赴加拿大学习之前的联合培养博士班上,我就对当时上课的外教的教学方式和特点印象深刻。

2.1有趣的学生考试成绩组成。第一门课的英语基础课程,当时是一位叫做苏珊的女老师。她一开课,先让我们进行了一次测试,成绩也不公布。上课结束后,又进行一次考试,最后,苏珊老师给出的成绩竟然是两次考试的差值,差值越大成绩越高。苏珊老师的解释是,我给的成绩是你们在我课堂上的收获,而不是你之前的基础。这个打分思路,在我之前的学习经历中是没有过的。今天想一想,已经严格程序化了的教学管理过程、计分规则,是再也难以体现出老师教学的个性了。

2.2师生平等。记得有一门课程是一位个子很高的老教授上课(大约1.90米以上、应该有70岁左右了),课堂上有位同学就教材上一个内容提出问题,当时书好像比较厚,老师来到学生书桌前低头看学生画出的问题,由于课桌相对较矮,老师弯腰有些不便,学生想要站起来但被老师制止了。于是学生坐着、老师却单膝跪在地上看资料,并面对面和学生讨论。这一幕,我们很多同学都惊得睁大了眼睛。因为这和我们师道尊严的文化似乎有些不同,他们更看重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2.3自由的学术研讨气氛。到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商学院上课的时候,由于是研究生的课程,人不多,大约20人左右,大家都是围着圆桌而坐的,很多学生还带着咖啡、汉堡之类的吃的,教室里还有点心。老师和同学们就这么围坐在一起,边吃东西、边讲课、边讨论,气氛相当轻松。老师抛出问题,学生在之前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演算自己的分析过程,并对其他同学的分析过程、结论给于批评或者补充。

在加拿大听老师的讲课,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课堂的自由氛围和老师精心对学生上课的这样一个态度。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非常在乎学生的关注态度、认真程度和对问题的解答。这些对我后来在本科生课堂、研究生学术交流与讨论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和经济学教授在一起,1999年)

 

回校以后,我把教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些年来,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在职研究生,我都非常重视和在乎同学课堂的表现,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内容之一。

在形式上,我也做了一些尝试。还记得刚回国的一段时间里,我给本科生上课时,也专门自掏腰包买过几次咖啡(罐装速溶雀巢咖啡)和各类点心(每次3-5斤),花费50-100元左右。第一次课堂上学生看到咖啡和点心后非常兴奋,交流也是很积极、轻松、主动。这样运行了大约一个学期,后来因为收入有限,就不敢再给学生提供了。

不过,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提高,目前学院给学生配的热水,已经非常常见了;专业学位的学生,课间也有点心、咖啡、水果等等。我们和研究生们的讨论,也可以在学术讨论室里面进行,自由而和谐。

 

生活环境的印象

我们一起前往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共是3位教师,金融系的杨海珍、工商管理系的韩巍,我是国际贸易系的。

在出发之前,我们曾经对之前的几个团队之间的关系与合作方式进行了了解,根据他们的经验,我们达成了几个协议:一是我的英语不是很好,希望杨海珍和韩巍对我多多帮助,必要的时候能够给于关心;二是我们应该加强集体活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因为毕竟出国安全第一;第三,建立公共活动基金,每人先交100加元,由韩巍(年龄最小)统一管理,只要是我们三个人的集体活动,都用基金支付,以减少大家之间过度的客气所引发的经济上不适。因为当时我们的收入都很低,大约100/月左右人民币,而加拿大的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一张地铁票就1个加元(相当于5.5元人民币),理发一次10个加元,一份快餐大约5个加元左右,这对我们来说都是相当高的支付。事后证明这个基金对于我们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期间共交了3次,回国途中韩巍给了我们一个账目说明,并每人退还了十几个加元),因为我们小组的友好合作关系,受到了导师Mirus教授的表扬,不仅亲自开车500公里带我们到他的雪山脚下的别墅参观,还专门从他的经费中资助了一次我们返程时,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三天旅游,并给我们专门安排了导游和酒店等。

(在Rolf Mirus教授别墅旁的小河边留影,1999年)

 

我们在加拿大的4个月期间,常常在一起上课、看书、交流、散步和运动。韩巍老师知识面非常广,尤其是对各种品牌的研究,往往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国际品牌,他都能讲出其中很多的背景和案例来;杨海珍老师在国际商务方面知识丰富,尤其在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上很是深入。和他俩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对我的提升和帮助很大。有时我们也一起或者邀请其他留学生在宿舍做饭、聚餐,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多是杨海珍做的牛肉和我做的陕西油泼面。

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在草地上看加拿大的孩子们踢球、投飞盘。我们也曾借了小孩子的飞盘玩耍,非常高兴。我还记得那个飞盘是平面带状密合的空心圆形,和我们过去玩过的实心圆盘不同,速度快、稳定性很好。过后我一直想买一个,但却没有找到,感到很是遗憾。

后来就是在学院的运动室里面打乒乓球,下午下课后,我们几乎每天都去打球,一方面锻炼身体,一方面也减少了在外面的消费。

除了集体活动,我自己早上还会绕着一条河跑一个小时左右。一路上跑步的人不少,这是一条专门为人们跑步建立的专用通道,所以很是安全。4个月的国外生活和有规律的运动,回国的时候,我的体重大约只有60公斤左右。

当然,初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一切都很新鲜。

3.1自然气候。四个月经历了冬春夏秋4个季节。我们是二月初到的,正好是这里的冬季,刚刚下过雪,路边的积雪至少有50公分以上厚度,后来还下了几场雪,对当地人来说并不是很大,但我们却体会了一次北极圈附近的刺骨寒风和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雪,虽然我还穿着一件国内带去的羽绒长衣。

随后不到一个月,积雪很快就融化了,河里流着清澈见底又奔腾不息滚滚水流;河边的绿草长得很快,周末就有不少的家庭露营野餐。

但是没有过多久,炎炎的烈日又开始来访,除了上课或者学术会议,我们不得不早晚出门,或者一整天地坐在拥有常温冷气的办公室或者图书馆。

秋天的样子记忆不多,印象不深,因为心里已经想着终于要回家了,无心赏景,另外还有很多需要收集的资料需要复印和整理,但回国的路上还是被一片片花海和绿茵所惊叹!

3.2学校的教学楼。阿尔伯塔大学的校园更像是一个小镇,周边是没有围墙的,连正式的大门也似乎没有,只有几个象征性的标牌或者标志,上面写有学校的名字和标志。

(在阿尔伯塔大学校门口留影,1999年)

 

校园里面散布着一些建筑大楼,分别是各个学院的教学大楼。每栋楼前都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学院的标牌,常常是一根立柱,或者是方的或者是圆的,上面刻着学院的名字和徽记。几乎每一栋楼就是一个学院。整个大学校园道路上总显得车多人少。夏季呢,行人还不少,但也显得比较冷清和荒芜。冷清的原因是,所有的教学楼都有专门的走廊连接,师生不需要出楼,就能走遍学校所有的建筑物。开始不理解,后来得知,每年这里的冬天较长也比较冷,大楼和连廊里都有暖气;夏天又有冷气想通,这样老师、学生就很方便,不需要来回更换衣服。但有一点,所有吸烟的老师、同学,都必须在大楼外面的环境中去抽烟。于是我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寒风刺骨的雪天中,几个短衣短裙的男孩、女孩,抖抖索索的手夹着香烟在抽,抽完赶紧跑进大楼里面。

3.3学校的上课时间。所有的教室从早上8:00-下午4:00,每50分钟一节课,中午没有休息时间。午饭时如果有课,就带着咖啡和面包、三明治到教室,边吃东西边上课;如果没有课,学生就到快餐店吃饭、看书,讨论。图书馆、楼与楼之间的连廊上,到处都是独自看书和学习的学生,随地而坐。校园里的咖啡店、快餐店随处可见,不仅能吃饭,还能有看书和写笔记的地方。

3.4太丰富的资源感。一次下午下课,同学们都走了,我和老师聊了一会儿,我看着偌大的教师灯光辉煌,学生离开了,不应该浪费电。于是趁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就主动去关教室的照明等。但很快被老师制止住了,我向他解释了原因后,他说:大家都不用电、少用电的话,发电厂怎么生存?发电的工人靠什么生活?我当时怎么都没有想明白,这是什么观点?但我很快就发现了学校很多我认为很浪费的地方:厕所里很厚的手纸巾;用完就扔了的擦干手的手用纸巾;随处可以饮用的自来水

3.5 One Dollar。地铁站就在学校食堂的下面,沿着台阶下去就可以到地铁站。从学校到一个附近较大的超市,需要坐地铁;到城里也需要坐地铁。地铁票一次1元(加元),但可以来回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个超市里,很多商品上都会放一些卡片,消费者可以随意选拿一张,缴费时对卡片上的密码进行刮查,可直接看到一个打折的比例,从10%-75%不等,很有意思。另外,超市常常售卖一些日用品,即销量很大、人们的日常用量也很大的那种,比如说是电池五号到七号的,很长一排,几十个、二十多个,也就一到两个加元的样子,非常的便宜,但却没有商品商标,用的却是超市自己的名字。我估计是商场为了促销而专门定制的促销商品。

到了城里,乘坐公交车需要买票,也是一个加元,但4个小时内这张票可以连续使用,可以乘坐任何一路的公交车。在麦当劳吃饭,一元钱一个纸杯,可以用这个纸杯一直去打店里的可乐,不限杯数和次数(我们当时戏称加拿大的生活的One Dollar)。

3.6昂贵的人工费。加拿大的人工劳动很贵,因此,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是自助的就很便宜,只要是需要服务员做的就比较贵,而且还要给服务员另行支付一定数额的小费(一般也要几十个分到一两元加币。后来才知道,小费是必须给的,很多服务员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小费,吃饭的小费一般是10-15%;住酒店给房间清洁工的小费是每天最少1加元或者1美元)。

3.7礼貌的汽车司机。在城里逛大街的时候,除了超市或者餐馆,一般的感觉就是人很少。另外就是发现过马路的时候,行人优先,常常是只要有行人,汽车司机就会停车等着行人过马路,行人不走或犹豫,汽车司机就不开车,并摇手示意行人先走。这件事情现在在我们西安也不稀奇,但在当时还是感觉很不一样的。

凡是这些都是我之前所没有遇到过的新奇事情。

 

学业上的收获

虽然有很多自己以前不知道或者没有见过的事情,但在加拿大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增加学术交流这一点,还是我们几位教师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我最为珍惜的机会。

因此,一到阿尔伯塔大学,安排好住处,来不及休息,我就急忙分别到商学院、法学院查阅课表,及时提交了想要选修的课程,一个学期就选了共计6门课程。于是接下来的3个月里就是在几个教室之间来回奔波,基本上听完了课程。其他时间就是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另外,也受到当地一些律师的邀请,参观了当地的法院和他们的律师事务所。

(在图书馆查阅资料,1999年)

 

(和朋友张律师以及他们律师事务所主任,1999年)

 

(在当地法院门口的标志前留影,1999年)

 

这段时间,延续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专利权的经济学分析》,我在法律的经济学分析方面进行了大量最新研究资料的查阅和收集,在理论延伸、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除此之外,我结合专利制度、法律的经济学分析、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与交叉,发现了当时西方研究较为热烈的一个新的领域——专利竞赛理论(Patent Race)。看了一些学术论文后,我受到很大的研究启迪,也感到了极大的压力。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和国外相关企业技术竞争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以获得技术开发专利权为目的技术投资决策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申请专利权、应用专利技术、获得超额的产品附加值等相关技术竞争战略,其研究涉及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对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意义重大。

(在商学院工作室工作,1999年)

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和收集相关论文,来不及看,就一篇篇地复印。有些最新的资料还通过阿尔伯塔大学的图书馆及其系统,到加拿大的其他大学图书馆申请调阅书籍和杂志,有需要的就复印下了。等到回国的时候,我复印的各种学术资料装了2个大纸箱邮寄回国。

回国后,这些资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及其团队受4个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连续15年开展企业专利竞赛理论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结合我国的专利法、企业竞争现状,对我国当时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但积极实践市场经济状况下的企业技术竞争的状况进行了描述,较好地解释了当时技术发展较快情况下企业之间的专利竞赛现象。在系统地研究了专利竞赛相关理论及基本方法后,结合中国企业的具体国情,开展企业专利竞赛和技术竞争理论与策略方面的研究,对参与国际技术竞争中的我国企业提供理论支持。我们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国内在企业专利竞赛理论方面的相关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从现实中体验到了国际上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性:当我一开始想要整本复印图书资料时,管理人员就会劝阻并表示,我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复印。这一做法对于我这个学习和研究知识产权的人来说,当时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

 

结束语

当我今天写这些记忆的时候,我好像是在描述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但在35年前,这些却是我们当时根本无法想象到的。

今天我们的国家发展强大了,很多地方都走向的世界的前列,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是党领导我们全国人民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换来的。

我非常感谢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及其当时的院领导们,包括汪应珞先生(时任名誉院长、中-加项目发起人)、李怀祖先生(时任副院长兼中-加项目负责人)、段新民教授(时任院党总支书记)、席酉民教授(时任副校长兼院长)、李垣教授(时任院常务副院长)、袁治平教授(时任院党总支副书记)以及赵西萍教授(时任院主管教学副院长),能有很好的、开放的远见,为我们提供了开拓视野的机会。

有人说:你没有到世界各地看看,怎么会有自己的世界观。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地。通过到国外的交流和学习,我更加体会到自己的国家需要自己踏踏实实地去建设,我们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一些地方还是有差距的。因此,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

要发展自己,建设自己的国家,就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们都是有很大启发作用的。看世界之大,方知自己之渺小!因此,无论是教学方法上、科研上,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我们都有义务,加强相互交流和学习。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方能有所建树。

若干年后的今天,在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恢复建院40周年之际,当我回忆这些的时候,虽然之后也有多次出国、到不同国家进行交流学习的经历,但这一次的加拿大留学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在后来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自己的视野、思考问题的方式、做事的方法等都有很多的变化,这与当年学院给于的学习交流机会是分不开的。

回想在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近四十年的工作经历,虽然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比学院、学校给予我的荣誉和机会,我为自己对学院、对学校、对国家做的贡献太少而感到愧疚!今后只有更加努力地在教学、科研上做好自己的工作,来回报我们的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

是的,那天当一位EMBA同学在所有的课程都结束的时候对我说:高老师,您的课程里是把我们学生最当回事的。我感到很欣慰,就当是学生对我的表扬吧!

 

作者简介:

_Q6H9427-7

高山行,工学学士、法学硕士、管理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律师、仲裁员、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长期从事以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技术创新与管理为背景的教学、科研、政府服务和企业咨询工作。

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陕西省学科(专业)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科综合类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批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2012年(首届)“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首批陕西省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专家、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任陕西省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知识产权专委会理事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重点项目、应急项目、面上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国际竞争中的专利竞赛理论及策略研究》等多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陕西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专利权的经济学分析》《企业专利竞赛理论及策略》、教材-《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等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