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征文

院庆征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庆征文 -> 正文

缅怀汪应洛院士,回忆他在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的伟绩

发布日期:2024-08-30

作者:韩新民

上世纪末,我有幸在西安交通大学中加博士培养中心博士班学习,师从李怀祖教授。这是国家层面的教育合作专项。学习期间由加方教授讲授主要博士课程、因此与汪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合班学习。通过交流,我有机会了解到汪院士在国家行业、區域等战略层面的研究特点,团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博士毕后我有机会在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系统分析研究所工作。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是原机械工业部属共性产技术研究和行业管理的研究机构.也是汪老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重要合作伙伴。所以有幸与汪老师有多次直接接触。汪院士学风严谨,知识渊博,让我受惠终生。在汪应洛院士仙逝周年之际,仅以此文,回忆汪院士在我院的几件业绩,纪念他对我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制造智能化的贡献。

1 合作创建我国工业工程学会,推动了工业企业技术进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我国产业从计划转向市场的过渡阶段,为了优化企业生产和运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亟待通过一种方法,分析和评估现有流程,确定瓶颈和浪费,设计和实施改进措施,以达到最佳的生产效果。为此,建构我国工业工程体系,成为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共识。

汪应洛院士是引领潮头的领军人。基于机械行业深厚的学识和经验,他积极投身到我国工业工程的体系及学科建设中。他与我院一批专家合作,认准了工业工程是工程与管理有机结合的综合技术,对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生产系统综合效率及效益,系统综合素质,竞争能力和知识经济环境中的综合创新能力,对赢得社会经济系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合作首先针对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及产业经济系统面临着资源利用率低、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等综合结构不合理、环境适应性较差、国际竞争力及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以及战略管理和内部管理弱化、技术与管理脱节、特色化缺乏、产品、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和困境,开展战略与体系建构研究。

可贵之处,是通过与产业界合作,一方面他们积极筹建工业工程学会,并于1990年6月完成学会建设,汪应洛院士荣任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工业工程大规模的研究正式开始。同时,199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在工业界宣传现代工业工程是企业和整个产业经济摆脱困境、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武器。并在机械工业部大力支持下,在北京机床电器厂、一汽集团、鞍山钢铁公司等开展试点,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标志着工业部门开始对工业工程有所认识,并逐步推广。实践证明,我国许多企业在硬件方面没有增加许多投资情况下,通过管理方式、人员素质和工业工程等方面着力改进,生产效率就提高2~3倍,甚至5~10倍。工业工程技术在制造业、医疗保健、航空航天、运输、物流、能源、金融等各行各业得到应用。

另一方面,他高瞻远瞩,认识并提出了,发展工业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是人才培养,积极利用其学术影响力,于1992年1月7日,受高教司委托,高等学校管理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西安召开工业工程研讨会,开展论证。后经教育部批准,1993年在天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招收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目前已有70余所院校设有工业工程系或专业,为我国产业提供有效支撑。

2 亲躬亲为,探索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

上世纪末.国内高校和院所重组风起云涌。从全国看,一方面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另一方面科研院所企业化也渐成趋势。如何在大潮流中保持一支国家级研发力量,从体系上和制度上提供保障,成为国家科技部与机械部管理高层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这一目标,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作为示范,以特事特办的方式,成立了先进设计中心和先进制造中心,开展试点,力求突破。我院领导聘请汪应洛院士担任先进制造中心专家委主任,设想从体系与机制上,探索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的道路。

此阶段,我在此中心与院士有一段密切往来。汪先生在指导工作中,将先进制造模式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分析了国外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等模式,结合国情,突出人本思想,提出一种新思维,新模式。其中按照虚拟企业理念和科技创新网络节点理念,组建先进制造中心,形成动态联盟等,对我所后期的研究影响深远。虽然先进制造中心项目无疾而终,但其影响深远。2013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代表奥巴马政府发布报告,提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初步设计方案,为美国制造业的相关创新建设工作提供实施指南。本质上,我们认为,创新网络首先突出了互联网经济时代对组织结构、管理变革的创新要求,利用组织创新来重构现有体系,形成了动态联盟,扩展型企业和网络虚拟企业和服务平台等中介机构等多种新形式,实现继承、扬弃和发展。也证明了汪先生指导研究的超前性。

3重视信息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推进智能制造和网络经济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产业发展动力之争方兴未艾,表现为信息化是否能拉动工业化之说。1996年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的先进制造研讨会,形成两种声调。我记得卢炳恒教授当年激烈陈词,对比国外信息技术发展状态,突出了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应该说,当年国内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发展途径和技术体系和重点领域,均处于任者见任,智者见智的过程中。

汪应洛院士怀瑾致远,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对制造领域、制造过程和单元技术的巨大作用,重视系统集成技术与创新技术的立项和实施。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市场竞争条件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必须改变企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采用网络化制造模式,优化重组产业链,变以往单一企业的竞争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通过协作与协同提高企业群体的竞争力。此阶段,我院与汪应洛院士团队,共同申请并承担了“分散网络化制造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示范。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探索了利用网络,实现分散制造资源的面向任务的制造过程重构。其中,使能技术方面我们与同济,重大合作外,我院以国情出发,与汪应洛院士团队将敏捷制造技术为我所用,在全国率先实施网络化制造管理,重点是将协同管理与产权法律应用到多主体网络制造过程中,使得网络化制造冲破了单一企业壁垒,为中小企业合作制造。提供了保障。

在先进制造技术研究过程中,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是至今都是难攻的堡垒。除了国产软件成熟度、SAP国外软件积累大量案例及数据等因素外,当年影响ERP实施的最大问题,是计划经济下企业大而全的生产范式。针对所谓的上ERP找死,不上等死的企业信息化的悖论,我所与和李怀祖教授及汪院士团队一起,精心指导研究,98年发表的<MRPⅡ系统在中国企业应用现状的调研与思考>,成为迄今为止对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影响巨大的研究报告。为此我们特受邀在工程院院士研讨会做报告,揭示管理软件应用发展的路径。沿袭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团队承担了“工程机械、仪器仪表行业新型ERP应用示范工程”,提出从行业层面,系统推进国产ERP快速实施的新思路:主要是:一方面提供新型工具同时,并行开展企业管理提升、数据准备和流程重构,形成了一套ERP快速实施的系统方法;另一方面,以行业应用需求与其现状作为国产ERP快速实施路径选择的参考,建立诊断和评估方法规范;第三是研究和应用ERP实施中介服务环境和监理机制建设。这些获奖成果,是我所与李怀祖教授及汪院士团队合作的硕果,也是我国先进制造管理历史的过程与产学研合作的记录,故写于此,深表谢忱。

汪院士已乘黄鹤去,让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恩泽中华大地。

院庆征文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系统分析研究所韩新民

北京首体南路2号西区1号楼8门1102室

韩新民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系统分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技术与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系统集成技术和工程应用服务


七言缅怀汪应洛院士

韩新民

20240316

昔人乘鹤览九天,

缅念师恩送韵宣。

工业工程领军建,

系统分析探学沿。

智能制造换模式,

网络协同重点边,

怀瑾致远帮后浪,

创新管理泽产研。